这两天最大的疫情新闻,是最早出现在印度的变异新冠病毒,已扩散到80多个国家。
这种名叫“德尔塔”的变异病毒株,传播能力明显增强,而且还在不断突变。
在英国,日新增确诊病例重新回到1万例以上,其中99%是感染了德尔塔毒株;
在德国,这种变异病毒导致的新冠病人,占到所有确诊染疫病例中的6.2%;
而在俄罗斯,最近一段时间,将近90%的新增确诊病例,都是德尔塔病毒株所致。
病毒还在不断变异。
打开实时疫情表才知道,截至今天,
原来,全球确诊已超过1.8亿,死亡已超391万。
看看全世界差不多每60人就有一个感染的密度,再次庆幸生在中国。
一年过去了,谁能想到,
每天,它还在以50多万的新增祸乱着地球。
谁曾预料过,因为一个新冠,死亡这件事已经平白多发生了3900000多次
病毒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企图慢慢改变人类。
死里逃生者,当然算得上莫大的幸运。
可对于有些幸存者而言,它似乎也成了恶魔一般的诅咒。
2020年4月,彼得·皮奥特感染新冠。
没过多久,痊愈出院。
彼得·皮奥特是谁?
他曾被称为“顶尖病毒学家”、“全球卫生领域的传奇人物”。也是率先发现“埃博拉病毒”的研究者之一。
可一个如此厉害的人,依然逃不过新冠。
痊愈后,本以为万事大吉。
没想到,真正的“困难”才刚来临。
回家后,他肌肉萎缩,身体无比虚弱,连行走都很困难。
“新冠病毒将改变我的一生。我不仅是病毒研究者、防疫规则制定者,也是疫情受害者。我差点因之丧命。如今,每到晚上,我仍虚弱得没力气说话。”
更严重的是,他首次被发现心率每分钟达170次,这是相当危险的,随时都可能发生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。
直至2020年5月2日,他还在接受治疗。
他无奈地说道:“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感觉。那不是疲劳,而是筋疲力尽。”
新冠后遗症的消息,已经看过不少。
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它的可怕,
那些作用在人体器官上的伤痛之深,以及被它困扰之人的绝望之大,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承受的。
我们总以为时间可以治愈一切,却忽略了时间是世界上唯一持续性的存在。
国家卫健委在《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案》中提到:
“患者躯体功能障碍,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、易疲劳、肌肉酸痛,部分可伴有肌肉萎缩、肌力下降等。”
也就是说,痊愈后出现乏力等症状是很普遍的。
于疫情而言,他们是“幸存者”,至少能获得重生,可也是不幸的,毕竟“后遗症”的折磨不容小觑。
武汉的李阿姨就是一个例子。
“那么难受,你不会把它移开吗?”
看着妈妈身上被烫出的大水泡,李华很疑惑地问道。
她正在艾灸,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烫到了。
她说:“我没有感觉。”
李华心想:
“隔着衣服都能烫成这样,还是一个正常人,怎么会没有感觉呢?”
后来,才发现,妈妈不仅对温度失去感觉,听觉、嗅觉等各种感官都有点失灵了。
有一次,李华听到她在厨房自言自语,走进厨房问她在说什么?
她说:“我没说话啊。”
这不是第一次发生,自言自语已成常态。
另外,跟她说话时,反应也很迟钝。
有时手会抖个不停,嘴巴抽动。
更令人无奈的是,这种“困境”不仅折磨李华妈妈,放眼国外的新冠患者,更是难逃一劫。
美国一个43岁肌肉壮汉,他体重190斤,肉眼可见非常健壮。
他也感染了新冠病毒。
他曾在社交账号上,晒了一张感染新冠前后对比图。
仅仅2个月时间,他暴瘦40多斤,整个人看上去十分憔悴。
“我当时虚弱到连手机都拿不起了,手机太重了,我无法打字,手还不停地发抖。”
而这些,皆是新冠病毒对人体的“攻击”,更残酷的是,以上这些“症状”只是冰山一角。
据《柳叶刀》的研究显示:金银潭医院新冠患者,超过70%人在发病半年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。
2020年6月—9月,他们观察1733例新冠患者出院后的症状。
其中,疲劳或肌肉无力症状占63%,睡眠障碍占26%。20%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。
从对各个器官的影响,扩散到精神上心理上。
逐一摧毁,令人触目惊心。
奈何新冠病毒过于狡猾,还有一个“后遗症”令人闻风丧胆,那便是——血栓。
据《每日邮报》报道,国外专家表示:“做了大量尸检后,发现患者都有血栓形成的迹象。”
“血栓”到底是什么?
我们常说的心肌梗死、心力衰竭、中风等疾病,致病元凶就是“血栓”。
同时,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还发现:“医院有30%新冠患者,体内存在血栓。”
不得不承认,痊愈患者的生活,可能回不到最初的模样了。
新冠病毒的魔幻和可怕,一直在突破我们的认知和想象。
唯一庆幸的,它目前,只是作用到少数人的身上。
但每一次灾难的后遗症,最怕困在人心里。
如果身体的折磨还有药可救,那么人性的暗面,依然药石无医。
我们以为新冠已远,一年多了,歧视还有发生。
黑龙江绥化,新冠肺炎患者王某治愈后被送回小区,却在小区门口,被其他居民拦了下来。
“她要进咱们小区,小区就该完了,不能让进。”
被拦下的王某是小区租户,如今,她只能返回了乡下老家。
在城市努力打拼多时,
一场疫情,一次感染,一切又重回原点。
国外还在肆意,国内还偶有确诊,小心一点很重要,但真的没有必要把他们当瘟神。
去年2月,武汉经营着一家药店的夫妻俩,双双感染。
康复后,生活却再难回归往常。
这是一对特别乐观可爱的夫妻,还在方舱的时候,叔叔阿姨自己笑自己,唱“我们是害虫”。
没有人给他们立要求,但他们自己给自己立了原则。
如果亲友不联系,绝不主动去找他们,就算不说,他们担心别人心里难免芥蒂。
“我们要自觉,不能把别人那个了。”
拼命让自己不在意,但明显还是能感觉到阿姨心里的难受:“只要听到我们脚步声来了,就赶紧把门关起来。”
这一年,仍有亲戚在躲着他们,药店客人少了以前的寒暄。
记者采访的时候,那是他们痊愈以来,第一次不是两个人的晚饭。
“你们不怕我们吗?”
最怕,难以开口的话,笑着说出来。
从来都没有人,可以是旁观者。
但不同的是,大部分人,跟在后面,影响不大。
有人走在前面,挡下侵袭,最后一身伤痛。
甚至即便结束了当下的苦痛,还需要很长时间和梦魇去对抗。
非典18年了,如果不是去年新冠突袭,我们早已忘记,那些日子,我们见证了多少爱和勇气,也忘记,有多少幸存者,最后变成了受害者?
因为恐惧,因为后遗症,已经写下太多悲剧。
他们不敢轻易去提身边失去的人,他们不得不忍受身体、心理的双重后遗症,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,生怕撕碎了某些好不容易建立的平衡。
18年后,当我们再遇病毒,当人性再历考验,这次,我们希望能写下不一样的结局。
那些生命的逝去,那些无尽的折磨,记在世界历史那章,都是属于我们人类的莫大悲剧。
无法雪中送炭,唯有多点理解和善意。
如果你身边有新冠患者,请给他们多点时间,多点理解。
他们好不容易逃过一劫,别在伤口上撒盐。
即使是少数人,也要尽己所能看见、关注他们。
同时要相信祖国会护我们周全。
有一种速度,叫中国速度。
有一种疫苗,叫全民免费。
回到每一个人身上。
做好防护,时刻警惕,保护好自己,乃是当务之急。